

新聞中心
- News center -
在中國歷史上,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。相傳“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,進之禹,禹飲而甘之,遂疏儀狄而絕旨酒。曰,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。”(《戰國策·魏策二》)在此,“絕旨酒”可以理解為自己不飲酒,但作為最高統治者,“絕旨酒”的目的大概不僅僅局限于此,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則,不被美酒所誘惑, 同時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眾過度飲酒的想法。
事實證明夏禹的預見是正確的。夏朝和商朝的末君都是因為酒而引來殺身之禍而導至亡國的。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,夏商二代統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。夏桀“作瑤臺,罷民力,殫民財,為酒池糟。縱靡靡之樂,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”。夏桀最后被商湯放逐。商代貴族的飲酒風氣并未收斂,反而越演越烈。出土的酒器不僅數量多,種類繁,而且其制作巧奪天工,堪稱世界之最。這充分說明統治者是如何的沉湎于酒。據說商紂飲酒七天七夜不歇,酒糟堆成小山丘,酒池里可運舟。據研究商代的貴族們因長期用含有錫的青銅器的飲酒,造成慢性中毒,致使戰斗力下降。商代的滅亡被普遍認為酗酒成風是其重要的原因。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后,發布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《酒誥》。其中說道,不要經常飲酒,只有祭祀時,才能飲酒。對于那些聚眾飲酒的人,抓起來殺掉。在這種情況下,西周初中期,酗酒的風氣有所斂。這點可從出土的器物中,酒器所占的比重減少得到證明。《酒誥》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,無彝酒,執群飲,戒緬酒,并認為酒是大亂喪德,亡國的根源。這構成了中國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。成為后世人們引經據典的典范。
西漢前期實行“禁群飲”的制度,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定:“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,罰金四兩。”(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文穎注)。這大概是西漢初,新王朝剛剛建立,統治者為杜絕反對勢力聚眾鬧事,故有此規定。禁群飲,這實際上是根據《酒誥》而制定的。
禁酒時,由朝廷發布禁酒令。禁酒也分為數種,一種是絕對禁酒,即官私皆禁,整個社會都不允許酒的生產和流通;另一種是局部地區禁酒,這在有些朝代如元朝較為普遍,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,糧食豐歉程度不一。還有一種是禁酒曲而不禁酒,這是一種特殊的方式,即酒曲是官府專賣品,不允許私人制造,屬于禁止之列。沒有酒曲,釀酒自然就無法進行。還有一種禁酒是在國家實行專賣時, 禁止私人釀酒、運酒和賣酒。
在歷史上禁酒極為普遍,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,更多的還是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。每當碰上天災人禍,糧食緊張之時,朝廷就會發布禁酒令。而當糧食豐收,禁酒令就會解除。禁酒時,會有嚴格的懲罰措施。如發現私酒,輕則罰沒酒曲或釀酒工具,重則處以極刑。
禁酒的結果無疑會使釀酒業受到很大的摧殘,酒的買賣少了, 連酒的市稅也收不到。唐代宗廣德元年,安史之亂終于結束。唐朝政府為了應付軍費開支和養活皇室及官僚,巧立名目,征收苛捐雜稅。據《新唐書·楊炎傳》的記載,當時搜括民財已到了“廢者不削,重者不去,新舊仍積,不知其涯”的地步。為確保國家的財政收入,再次恢復了180多年的稅酒政策。代宗二年,“定天下酤戶納稅”(《新唐書·食貨志》)。《杜佑通典》也記載:“二年十二月敕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戶,隨月納稅, 除此之外,不問官私,一切禁斷。”
唐朝的稅酒,即對釀酒戶和賣酒戶進行登記, 并對其生產經營規模劃分等級,給予這些人從事酒業的特權。未經特許的則無資格從事酒業。大歷六年的作法是:酒稅一般由地方征收,地方向朝廷進奉,如所謂的"充布絹進奉"是說地方上可用酒稅錢抵充進奉的布絹之數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